@导筒之间(全网百万粉微电影导师)
“警惕技术崇拜!固原二中29年徒步的厚重感2,无法被绿幕取代。‘在场教育’才是思政剧不可复制的护城河。”![]()
@青幕工场(本文作者)
“从‘完成任务’到‘争当爆款’,新一代创作者要平衡三重身份:主流价值的传播者、青年情绪的共情者、算法游戏的破壁者。当教室的掌声与平台的流量同频共振,思政教育才真正‘入云’又‘入心’。”![]()
数据源启示:据教育部文化节统计,2023年思政类微视频投稿量同比激增240%1,下一个百万级爆款,或许正诞生于你隔壁的排练室。

二、破局:技术赋能下的叙事革命
传统思政课常被诟病“枯燥”,而情景剧的崛起正打破这一僵局:

一、缘起:当“说教”变身“剧场”
2023年秋,一部名为《二百》的思政情景剧在B站悄然走红。学生团队用“拒绝网络暴力”的选题,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一场宿舍冲突戏,镜头在冷色调的键盘敲击声与暖色调的握手言和中切换。短短5分钟的视频,弹幕刷满“破防了”“这才是青春该有的表达”5。这一幕,正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从“单向灌输”迈向“情感共鸣”的缩影。

- 同质化陷阱:小红书博主@牛唯术曾痛批:“十个思政剧八个演巴黎和会,陈独秀的台词比流量明星的妆发还雷同”3。当“主旋律”沦为流水线生产,思想深度被算法流量反噬;
- 技术空心化:某高校斥资百万打造“全息思政剧场”,却因剧本单薄被学生吐槽“特效炫酷,灵魂稀碎”7。湖南大学龙兵教授的警示振聋发聩:“技术是器皿,精神才是内核”8。
四、破茧:从“完成任务”到“价值创造”
真正的破局者已在路上:
- 在地化叙事:西南交通大学2025年领航计划要求作品必须深入“大思政课实践基地”。凉山支教学生将彝族非遗“克智辩论”融入乡村振兴题材,让政策文件有了泥土味11;
- 用户共创:辽宁大学《现代花木兰》排练时开放弹幕投票,网友决定主角是否揭露女儿身。编剧刘家声感慨:“观众按下‘发送’键时,教育已完成双向奔赴”12;
- 长效IP运营:杭电的“思政微短剧宇宙”已成范式——短视频引流、长视频深耕、话题页沉淀。一条《马克思的微信朋友圈》二创视频,带动《资本论》借阅量激增300%49。
行业观察团锐评
@策展人老周(高校红色策展TOP10操盘手)
“情景剧正成为青年精神世界的‘翻译器’。当Z世代用‘社恐’‘内卷’解构宏大叙事时,我们需要更多《二百》这样切口小、共情强的‘生活史诗’512。”
- 技术杠杆:福建师范大学的“大思政”数智化实验室里,学生戴上VR设备“亲历”飞夺泸定桥的枪林弹雨,历史课本的铅字化作肾上腺素飙升的沉浸体验8;
- 竖屏叙事: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要求思政微视频“180秒内直击人心”,一段“00后大学生对话百年前青年”的竖屏分镜视频,在校园抖音号创下50万转发9;
- 跨学科共创:宁夏固原二中29年的“徒步百里祭英烈”活动,被学生改编成公路电影式短剧。地理教师勘景、历史教师考据、传媒学生掌镜——思政课成了项目制学习的枢纽2。
三、暗涌:流量时代的创作困境
繁荣背后,危机暗藏:
从舞台到算法:大学生思政情景短剧的“破圈”进化论
文/青幕工场(高校思政内容创作资深博主)
相关问答
媒体单位年终工作总结 答:三.本科生思政网的管理维护 一直一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本科生思政网的管理维护,无论是预计改版时的网站设计及规划讨论,还是每天对新闻进行的管理、网站进行的维护,又或是为新增班级开设管理帐号,将思政网上的学生活动信息转发至未来网,这项管理维护工作及其附属的工作一直未曾间断过。 这项工作是需要每天都进行的,对每天的新闻进行
文章来源: 用户投稿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